从水中分离
粉状活性炭的核心目标是去除悬浮的炭粉颗粒(粒径通常 200-325 目,即 45-75μm),确保出水澄清(浊度≤1NTU)且炭粉残留量达标(如饮用水中≤0.1mg/L)。需根据处理规模、精度要求及成本预算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以下是常用技术及操作要点:

一、分离原理与核心要求
粉状活性炭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分离的本质是利用重力沉降、过滤拦截、离心力分离等原理,使炭粉与水分离。关键要求:
分离效率:炭粉去除率需≥99%,避免残留炭粉导致水体发黑、COD 升高或堵塞后续设备。
经济性: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需与处理规模匹配(小规模侧重简便性,大规模侧重效率)。
操作稳定性:避免因炭粉浓度波动导致分离效果下降(如堵塞、跑料)。
二、常用分离方法及适用场景
1. 过滤法(最常用,适合中大规模处理)
通过多孔介质拦截炭粉颗粒,根据过滤精度和处理量选择设备:
板框压滤机
原理:通过滤布(材质为涤纶、丙纶,孔径 1-5μm)截留炭粉,在压力(0.2-0.6MPa)作用下实现固液分离。
优势:分离效率高(可达 99.5% 以上),滤饼含水率低(≤60%),适合高浓度炭粉悬浊液(浓度 5%-15%)。
适用场景:工业废水处理(如印染、制药废水)、食品加工中的脱色后分离。
操作要点:
滤布需定期清洗或更换(避免堵塞,通常每批次后清洗,使用 10-20 次后更换)。
进料前需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防止划破滤布)。
砂滤 / 多介质过滤
原理:以石英砂、无烟煤为滤料(粒径 0.5-2mm),通过吸附和筛滤作用截留炭粉,适合低浓度悬浊液(炭粉浓度≤1%)。
优势:设备简单、成本低,可连续运行。
局限:过滤精度较低(出水浊度≥1NTU),需定期反冲洗(用清水或压缩空气,避免滤层堵塞)。
适用场景:预处理或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景(如初级废水处理)。
膜过滤(微滤 / 超滤)
原理:用微滤膜(孔径 0.1-1μm)或超滤膜(截留分子量 1000-10000Da),通过压力驱动截留炭粉,出水精度极高(浊度≤0.1NTU,炭粉残留≤0.01mg/L)。
优势:分离彻底,适合饮用水、医药用水等高精度场景。
局限:膜成本高,易堵塞(需定期清洗,如化学清洗用柠檬酸或次氯酸钠),处理量较小(单膜组件≤10m³/h)。
2. 离心分离法(适合小规模、高浓度场景)
原理:利用离心力(转速 2000-5000r/min)使炭粉颗粒沉降(离心加速度是重力的数十倍),快速实现固液分离。
设备:卧螺离心机(连续分离,处理量 1-50m³/h)、管式离心机(间歇分离,适合高浓度小批量)。
优势:分离速度快(单批次处理时间≤30 分钟),对高浓度悬浊液(炭粉浓度≥10%)效果好。
局限:能耗高(离心机电耗是过滤设备的 3-5 倍),设备维护复杂(需定期更换轴承、密封件)。
适用场景:实验室小试、食品加工中高浓度炭粉回收(如蔗糖脱色后的炭粉分离)。
3. 混凝沉淀法(辅助分离,降低处理难度)
原理:向炭粉悬浊液中投加混凝剂(如 PAC、PAM),通过电荷中和、架桥作用使炭粉颗粒凝聚成大絮体(粒径≥100μm),加速沉降。
操作要点:
混凝剂投加量:PAC 通常 50-100mg/L,PAM 0.5-1mg/L(需小试确定,避免过量导致出水残留)。
沉降时间:絮体形成后静置 30-60 分钟,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或进入后续过滤(降低过滤负荷)。
优势:成本低、易操作,适合大规模低浓度炭粉废水(如市政污水处理中的辅助分离)。
局限:分离精度低(上清液仍含少量细炭粉),需配合过滤使用。
三、分离效果的检测与控制
关键指标检测
浊度:出水浊度需≤1NTU(饮用水≤0.5NTU),用浊度仪检测。
炭粉残留量:通过重量法(过滤烘干后称重)或浊度换算(1NTU≈0.1-0.5mg/L 炭粉),确保达标。
污染物泄漏:检测分离后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如 COD、色度),避免因炭粉分离不彻底导致 “假达标”(炭粉吸附的污染物未被去除)。
常见问题及解决
分离后水质浑浊:可能是滤布破损、膜污染或混凝剂不足,需检查设备或调整工艺参数。
分离速度慢:可能是炭粉粒径过细(<200 目)或浓度过高,可增加混凝剂或提高离心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