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研发,生产及制造各类活性炭,如:粉状活性炭柱状活性炭木质活性炭椰壳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蜂窝活性炭,质量稳定,厂家直供!

东莞市华海炭业环保有限公司

研发 / 生产 / 制造各类高端活性炭厂家

4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讲述关于块状蜂窝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出处: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东莞市华海炭业环保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7-31
  ​块状蜂窝活性炭(常见于废气处理、空气净化等场景,具有规则的蜂窝状孔道结构)的孔隙结构形成过程,是 “宏观蜂窝骨架成型” 与 “微观多孔结构构建” 的结合,核心通过原料配比、成型工艺、炭化与活化处理三个阶段实现,具体如下:
块状蜂窝活性炭
一、宏观蜂窝骨架的成型:构建贯通孔道基础
块状蜂窝活性炭的 “蜂窝状宏观结构” 是区别于颗粒、粉末活性炭的核心特征,其形成依赖成型工艺对原料的定向塑造:
原料混合与塑性调节
原料包括:含碳基材(如煤粉、木质炭粉、树脂粉,粒径 50~200 目)、粘合剂(如煤焦油、树脂、纤维素,占比 10%~20%)、造孔剂(如淀粉、木屑、碳酸氢钠,占比 5%~15%)。
混合过程:将上述原料与水(含水率 20%~30%)搅拌至均匀塑性状态,确保基材与粘合剂充分结合,造孔剂均匀分散(为后续宏观孔道提供 “牺牲骨架”)。
挤出成型:塑造蜂窝结构
通过蜂窝模具挤出:原料在高压(5~20MPa)下通过带蜂窝状孔格的模具(孔格形状多为六边形,边长 1~5mm,壁厚 0.5~2mm),形成具有规则孔道的块状坯体。
关键:模具孔格的规整度直接决定宏观孔道的均匀性,需保证孔道贯通(无堵塞)、壁厚一致(偏差≤0.1mm),否则会影响后续活化的气体 / 液体流通效率。
干燥定型
坯体在 60~120℃下烘干 2~6 小时,去除水分并固化粘合剂,使蜂窝结构定型(避免后续高温处理时变形)。此时的坯体为 “未炭化蜂窝体”,仅具备宏观孔道,无吸附功能的微观孔隙。
二、炭化:去除挥发分,构建碳骨架
炭化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将蜂窝坯体加热至 400~600℃,通过热解反应去除非碳成分,形成初步碳骨架,为微观孔隙提供基础结构:
热解反应
粘合剂(如树脂、煤焦油)和含碳基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如氢、氧、氮化合物)受热分解,以气体形式逸出(如 CO、CO₂、H₂O),在碳骨架中留下原始微孔和浅表层缺陷(孔径多<2nm)。
造孔剂(如淀粉、碳酸氢钠)在 300~500℃下分解或气化(如碳酸氢钠分解为 CO₂、Na₂CO₃),进一步扩大宏观孔道的连通性,并在孔道壁上形成更多微裂纹(未来微观孔隙的萌芽)。
碳骨架初步固化
残留的碳元素通过芳香化反应形成无序排列的石墨微晶结构,蜂窝骨架的机械强度初步提升(抗压强度可达 0.5~1MPa),但此时孔隙量少(比表面积通常<300m²/g),吸附性能微弱。
三、活化:构建微观多孔结构,提升吸附性能
活化是蜂窝活性炭孔隙结构形成的核心环节,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刻蚀碳骨架,产生大量微孔、中孔,使比表面积和孔容大幅提升(比表面积可达 800~1500m²/g),分为物理活化和化学活化两种方式:
1. 物理活化(气体活化):通过氧化刻蚀造孔
活化剂:水蒸气、CO₂或空气(控制氧气含量<5%,避免过度燃烧)。
活化过程:
在 800~1100℃高温下,活化剂与碳骨架发生氧化反应(C + H₂O → CO + H₂;C + CO₂ → 2CO),优先刻蚀碳骨架中排列不规整的部位(如石墨微晶边缘、缺陷处)。
反应初期:刻蚀表面缺陷,形成微孔(<2nm),是比表面积提升的主要贡献者;
反应中期:微孔进一步扩大或相邻微孔贯通,形成中孔(2~50nm),增加孔容;
反应后期:过度活化会导致中孔扩大为大孔(>50nm),甚至破坏蜂窝骨架,因此需控制活化时间(1~4 小时)和活化剂流量(如蒸汽流量为原料质量的 1~3 倍)。
特点:孔隙分布均匀,以微孔为主(占比 60%~80%),适合吸附小分子污染物(如 VOCs、甲醛)。
2. 化学活化:通过化学试剂刻蚀与膨胀造孔
活化剂:ZnCl₂、H₃PO₄、KOH 等(多在炭化前浸渍到坯体中,或在活化阶段通入)。
活化过程:
低温阶段(200~500℃):活化剂与碳骨架中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反应,破坏碳 - 氧键,产生初步孔隙;
高温阶段(500~800℃):活化剂(如 ZnCl₂)作为 “插层剂” 插入碳骨架层间,使碳层间距扩大,同时通过脱水、脱除杂原子(如氧、氮),形成大量微孔和中孔;
活化后:用酸或水洗涤去除残留活化剂(如 ZnCl₂可通过热水洗脱),保留开放孔隙。
特点:活化温度低于物理活化(节省能耗),中孔占比更高(30%~50%),适合吸附大分子污染物(如染料、油烟)。
四、孔隙结构的调控:匹配应用需求
块状蜂窝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可通过工艺参数调控,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微孔为主(用于气相小分子吸附):选择物理活化,控制较高活化温度(900~1000℃)、短时间(1~2 小时),减少中孔生成;
中孔为主(用于液相大分子吸附):选择化学活化(如 ZnCl₂),提高活化剂用量(占原料质量的 50%~80%),延长活化时间(3~4 小时);
宏观蜂窝孔道优化:通过调整模具孔格尺寸(如 1mm 小孔格提升比表面积,5mm 大孔格降低风阻)和壁厚(薄壁厚提升单位体积吸附量,厚壁厚增强机械强度)。

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